返回首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来源:www.wxhuiming.com  时间:2022-08-07 10:15   点击: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从课堂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的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探索,主要从可操作层面上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可行性方法:引导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品味语言,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注重分析,在分析比较中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发挥想象,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功能,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把他们塑造成道德高尚、思维活跃的一代新人。郭沫若先生把美育同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小学语文美育,其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识字、阅读、作文及其它语文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审美知识,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审美感知、欣赏、判断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
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在观察中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静态美到观察动态美,从观察自然美到观察社会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体验内心精神美,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观察形式美时,先引导学生感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和浓郁的芳香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结构的美——对称、比例、和谐、严谨等;在观察挺立的青松、高耸的灯塔等静态美之后,让学生观察飘动的云彩、奔腾的河流、飞奔的骏马等,感受到动态美是一种更生动的美,充满活力的美。在引导学生感知内在的精神美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外在的美固然美,但如果和内在的精神美结合为一体则更美了。如在《老牛》一课中,对老牛有如下描写:“它走得很慢,显得十分安祥,它的瘦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这里“瘦瘪”、“露出骨骼的躯干”并非都美,但把本段意思和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体会到这里是写老牛的耐性和沉静,写老牛许多年来“尽干重活,没有一丝怨意”,便感知到这是一种稳重美,是一种由精神升华的内在美。
二、品味语言,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借助语言训练进行。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猹尽力地刺去
,
那猹却将身一扭
,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既有写景状物
,
又有写人、叙事
的文字所组成的画面
,
给人的印象是极美的。作者精心选用了“深蓝”

“金黄”

“碧绿”这
些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分别修饰“天空”

“圆月”和“西瓜”
,
这就使人觉得夏天海边夜晚
的天空是那么高远而广阔
,
大地是那么明丽而安谧
,
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这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
静态的自然景物描绘与动态人物活动刻画结合在一起
,
美丽的海边夜景和勇敢的少年和谐
地统一起来
,
构成一幅神异的图画
,
给人一种意境美的享受。
对这些句子
,
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精美
,
想象那美丽的意境
,
既领略意境的美
,
也体会到语感的美。
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
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
,
引导学生欣赏景物

,
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
,
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
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
字的训练。

三、注重分析
,
在分析比较中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小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贫乏
,
抽象概括能力不强
,
因此审美判断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
,

时甚至是轻率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具体、正确的分析
,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
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如在教学《老牛》一课时
,
学生对老牛就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
有的认
为老牛老实巴交、可怜巴巴的
,
怎么是美的形象呢
?
有的则认为老牛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心
灵美好
,
是一种稳重的美、厚道的美。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
,
进行分析、讨论。经过
分析、讨论
,
学生便对老牛的内在美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
从而形成较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四、发挥想象
,
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
,
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
造美
,
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
,
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
得好
:
学以致用。发现了美
,
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
,
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
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
,
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
创造的基石
,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
没有创造就没有文艺
,
也就没有了审美。
实践证明
,
想象领域
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广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
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
,
而是
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
,
为美的对象所感动
,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
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
,
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

,
诗人融情于景
,
借景抒情
,
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师可以先让
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
这样
,
学生就可根据教师
的点拨
,
展开想象的翅膀
,
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
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
彩蝶翩翩起舞
,
百花散
发着芬芳
,
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
,
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
,
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
最后
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
,
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
,
把每个人
体会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
从想象到创造
,
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
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
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
。通过审美修养的提高
,
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
欣赏身边的美
,

觉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丑
,
从而主动追求美、创造美
,
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
,
面对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