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范仲淹唐宋八大家?

来源:www.wxhuiming.com  时间:2023-04-08 15:42   点击:17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范仲淹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以及柳宗元、韩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但范仲淹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对后世影响深远,世称范文正公。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篇《岳阳楼记》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

二、如何评价范仲淹?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在中国历史上,足以令后人钦敬并记得住的人物并不很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应算是其中之一。范仲淹去世于北宋皇v四年(1052),至和三年(1056),葬于今河南省伊川县万安山南麓。前人评价人物有所谓“盖棺论定”者,对范仲淹的“盖棺”之论,则是由他同时代最著名的文豪欧阳修所作的。今所存《范仲淹神道碑》碑文即出自欧阳修手笔,碑文约2000字,历述范仲淹一生事迹,并评其人曰:“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这评价可谓公允而极高。

然而,今所见该碑文中,欧阳修的下面一段文字却被删改了:“自公坐吕公贬,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咸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得,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正。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这段文字在刻碑时被改为:

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见碑文)

对于这一删改,欧阳修是大为不满的,手自记曰:

修学道三十年,所得者平心无怨恶尔。初以范希文事得罪於丞相,坐党人远贬三峡,流落累年,比吕公罢相,始被进擢,及后为范公作神道碑,言西事,吕公擢用希文,盛称二公之贤,能释憾而共力于国家者。希文子纯仁,大以为不然。刻石时,辄削去一节,云:“我父至死,未尝解仇。”每叹曰:“我亦得罪于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尝谓范公平生自言“无怨恶于一人”,兼其《与吕公解仇书》见于范集中,岂有父自言“无怨恶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父子之性相违如此!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邵氏闻见录》曰:“欧阳作碑,辨不可,则自削去‘欢然戮力’等语。欧阳殊不乐,谓苏明允云:‘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碑中文字,令人恨之。’”

由此可知,改动碑文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

南宋人以为“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元朝人说他“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宋代是士大夫自觉意识最高涨的时代,一种崭新的政治面貌已经浮现在儒家社群之中。如果要说有宋儒气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则开出来的,故而朱熹说“本朝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文正是仲淹的谥号)。作为一种人格典范,他对后人影响深远,完全当得起他在《严先生祠堂记》里所推崇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在《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李贽对他的人格精神评价最高,甚至以为“宋亡,范公不亡也”。

杜牧,范仲淹,辛稼轩等为什么没成为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散文成就也不差啊,数量上也还可以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足以概括一生!别的不需多言。

三、如何评价宋朝名相范仲淹呢?

1岁丧父,2岁母亲改嫁,他凭什么奋斗成千古流芳的北宋名人?

在有着求全责备传统的中国,一个人物无论多么优秀,总能被人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唯有范仲淹,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找到他的缺点来做文章,可以说近乎完美了。

以“三不朽”标准衡量范仲淹

在立德方面,他自幼失父,随母改嫁,苦学得仕,复姓、养母;为朝官直言敢谏,为地方官则为民兴利;可谓忠孝皆全。范仲淹生不谋利,死无余财,“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于公于私,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公认。――是其德之立也高。

在立功方面,范仲淹从27岁踏入仕途,37年间共担任过京官20个,地方官35个,最后在青州任上因忙于赈灾而患重病,死在迁官路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套用一句小说家的俗话,他武能安邦:组织了抵御西夏的军事防御体系,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文能治国:他担任宰执时,发动庆历新政,这是继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又一次全面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每到一任都有德政惠民,民间立祠达十八处之多。如在兴化县主持兴修的捍海堤,今尚存其遗迹,民受其惠,以至当地多有以范为姓者。――是其功之立也大。

在立言方面,范仲淹成就也不凡。其为一代文学大家自不必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讲,范仲淹亦不愧为一大家。――是其言之立也重。

范仲淹文学成就为人所熟知,他的《岳阳楼记》,他的《渔家傲・秋思》,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常人不知他另一方面的成就:一代大儒,宋学开山

他在学术史上的成就,往往不为人知。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范仲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

儒学发展到宋朝,产生了一个转折点――宋学。

宋学是儒家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理学、心学等各家都包括在内。在宋学兴起的过程中,范仲淹扮演了一个“历史推手”的角色。

其一,他以体制的力量推动宋学的兴起。

学校与科举是宋学兴起的重要因素,而范仲淹对学校和科举制度都向着有利于宋学发展的方向施以过改进。范仲淹平生极为重视教育兴学。天圣四年,他母亲去世,他丁忧守制三年。守母丧期间,他受晏殊之邀,主持早年曾就读的应天书院(又称睢阳学舍或南都学舍,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仲淹常宿学中,督训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

这说明他对教育有着较深切的实践经验。他在地方官任上,以兴学为急务,如在睦州(1034年)、苏州(1035年)、饶州(1037年)、润州(1039年)、越州(1040年)、州(1045年)等地,都有兴学之举。宋代有四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天圣、景v年间,是各地方政府自发的兴学运动,第二次是庆历、嘉v年间,朝廷下诏令天下州县都立学,使得教育机构全面普及。天圣、景v的兴学运动中,范仲淹是一个身体力行者。而庆历兴学,则是他登高一呼的功效了。

庆历兴学运动的另一项措施是建立太学。宋代国子监本有国子学,是教学机构。但它只面向高级官员子弟招生,学生很少,教师也由出身传统的科举得第者出任,在社会上影响很小。庆历新政期间,诏立太学,面向底层官员及庶人子弟招生,生源大为扩大。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

“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而后石介、孙复、胡瑗、李觏等人先后经他推荐到太学出任教官(直讲)。这几个人在经学上的立场,都主张义理之学的,他们在最高学府执教,对于学风改变之力可想而知了。

其二,为宋学兴起准备了一批人才。

范仲淹一生“乐得天下之英材,异于世俗之常见”,举荐贤人不遗余力。而且范颇有识人之明。他举荐的武将,如狄青、种世衡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将;而他拒不推荐石介担任台谏,其后石介的表现果然如他所言。他对致力于学问的人才关注更多,宋学早期人物多曾受过他的影响,如李觏、欧阳修、孙复、胡瑗、石介、张载、王安石等,或游其门下,或曾受其荐引、鼓励。范仲淹实为当时文坛领袖。李白求见韩朝宗,有“生不愿封万户侯,只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用之于韩朝宗,实属夸张;若以之况范仲淹,则恰如其分。

其三,从学术思想来讲,范仲淹本人即是宋学之重镇。

范仲淹自幼苦读,治学本诸《六经》,以义理见长。据《宋史》载: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

由于长期从事军政实务,他没有太多撰述。但为数不多的篇章,已经足以开启一代学风了。范仲淹治学最重《易》,其次是《春秋》。史称范仲淹长于《易》,其来有自,非妄言也。范仲淹有“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之句,说明他以《易》作为个人修养之助。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援《易》之处比比皆是。

他对《易》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体现在《易义》、《四德说》、《易兼三材赋》、《制器尚象赋》、《穷神知化赋》、《蒙以养正赋》等篇目中。

他涉猎又广,于释、老皆有很深的造诣,与佛、老、隐逸之士的交游颇多,是以他虽崇儒,排释、老则不如后来者那么激烈。

钱穆先生指出:

“盖自朝廷之有高平,学校之有安定,宋学规模遂建。后人以濂溪为为宋学开山,乃或上推之于陈抟,皆非宋儒渊源之真也。”

钱先生以胡瑗和范仲淹并列为宋学渊源,否定周敦颐为宋学开山,已发前人之未覆。若从以上所列诸项综合考之,则惟有范仲淹才当得起宋学开山之语。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才学过人,文武兼备,无论是在朝中主政,还是在外领兵抵御外敌,心系天下,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何评价宋朝名相范仲淹呢?回答如书:范仲淹,北宋时期文化巨人。王安石评价范仲淹是“一世之师”。朱熹评价范仲淹是“范文正杰出之才”。他活跃于北宋宋神宗时期,参与了多项国家政策的改革。他对中国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不朽贡献。

范仲淹终生坚持穷则思变的改革精神,范仲淹极力倡导且毕生身体力行的“先忧后乐”精神,深深感动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巨大。

我认为宋朝名相范仲淹真的很公正,而且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因为他真的很爱人民,为人民服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