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与四大名著的对话550

231 2024-01-24 20:45 admin   手机版

一、我与四大名著的对话550

我与四大名著的对话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四大名著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二、与名著中人物对话作文?

正好看见刘备和诸葛亮正从他家出来,显然是刘备成功请到了诸葛亮做他的军师,两个人有说有笑的。

眨眼间,我到了“空城”上,见到诸葛亮在城墙上神情自若地弹古筝,只见诸葛亮身穿紫砂衣,头戴白素巾,手持朱雀羽毛扇,在古琴的衬托下,颇有一种神仙之感,再一看城下曹军的千军万马,与这形成了很大的对比。

三、与辛弃疾的对话 初三作文

一句琅琅上口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行含义深刻的“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惹飞絮。”……许多首豪放的诗词,它们共同协助你心情倾出满腔爱国之情,也使我深深地因你而震撼,辛弃疾!

中秋佳节,寂寞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它摆脱了云烟的束缚,渐渐明亮。于是,月光就静静地洒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泛着淡淡银光。中秋节,让我和你手提酒壶,共同迎着月光悄然坐在石凳上,举杯邀明月,酌酒干杯,当你颤抖着用手举起酒杯时,却又惊异酒杯里有一个波动着的圆月,酥酥地抖着,你不禁触动诗性,眼睛里露着悲伤,一字一句的吟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知道你又为南宋——这个腐朽的朝廷而担忧。你积极向南宋朝廷出谋划策,努力想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你的心血融汇而成,但事总是与愿违,不是吗?排斥,打击都向你涌来。

突然,你的眼中闪出一丝异样的光芒,你凝视着明月,脱口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

月亮依旧如此,嫦娥似乎也望着你,静默。你广阔的心海里突然波涛汹涌,你两眼闪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的,你相信自己,永远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很想乘风直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一个美好的月夜,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笔挥就,也把我引入你的心灵。

京口北固亭,在那儿,我再次遇到了你,何处望神州?就在这儿,的确是满眼风光,滚滚东流的长江,精美的雕栏翘檐,江上的泛舟,远处天水交接……江南依旧,可远方的中原,又怎样呢?你悲叹。南宋,无能的赵构,你很自然地联想到英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面对翻涌的长江,你思绪飘飞,自己的壮志难酬啊!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你忧郁的神色,和那首忧郁的《南乡子》……

四十三,这个代表关失败的数字!终于使你在43岁时躲避尘世,开始虚度年华了,我理解你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一首《鹧鸪天》可以作最好的诠释“追往事,叹今唔,春风不染白髭须。”《清平乐•村居》则将我带入你长期的闲居生活中:“大儿锄豆溪乐,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而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意境使我看到了南宋的农家生活。

辛弃疾,你的词豪放中含有缕缕伤感,悲壮中又不缺几份雅致,这正是你的精华,指引我遥望坎坷的南宋历程,更使我感悟你的思想胸怀……

可是,一阵激动,我再次拿起诗集,咀嚼着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你崇高的心灵。

四、作文 我与李清照的对话

其实这个也不是很难写,我可以给你一个提纲,我不会帮人写作文的。首先,看懂题目,是“对话”,对象是李清照。那么李清照有一些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有那些成就那些不幸,你需要去了解。你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你想了解的一个方面,比如你想写李清照的坚强。那好,你可以这样用小标题分段,一,清照啊,为什么面对着国家的破忙,你依然坚强地整理《…》;二,清照啊,为什么面对着爱人的离去,你依然坚强的在舴艋舟上吟出一首一首悲伤却不放弃的词?三,…其中的内容就要你自己去填充了,无论你写那一方面,都要把自己的观点扣住,多了解一下李清照吧

五、与名著中人物对话的作文怎么写

比如说读着读着睡着了,结果在梦里相见了。在梦里嘛,什么都可以发生。

六、关于与墨子对话的作文

墨子先生:您好,今天的我们在理解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思想时的困难让我想到了直接找到原作者,直接去问作者的方法。下面就是我对您、您的思想和您所处的时代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这一点无需多言。但为什么经过了2000多年的时间,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境界却非但没有一点点的进步,反而是每一代的中国人都宣称“人心日坏”、“人心不古”呢?难道2000年的物质积累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甚至不足以让人的道德水平保持在同一个层面上吗?“非攻”不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基本的的要求吗?我困惑着在原地徘徊。

有人提出墨家的思想没有实现的最基本原因是缺乏对人性的了解,不知道人需要什么的哲学是“天外来客”,是没有理论根基的怪物,人真的只有在饱暖之后思淫欲这一条路吗?像您这样的贫既是福、安贫乐道的人有它存在的依据吗?有什么办法让所有人都做到吗?如果你身在今世,是否会有新的启示或者对你学说的修正?我还想知道的是,中国通过2000年的“儒、释、道”文化互补、互相影响的环境中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没有这一切的今天虽然无法假设,但是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修炼更新的或者更有活力的思想作为下一个100年或者更久的中国更强大之后的指导思想,希望你能给我们提供新的影响、新的指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