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闻王昌龄又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资料?

254 2024-01-28 19:59 admin   手机版

一、闻王昌龄又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背景资料?

1、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2、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和他的事迹?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三、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能和当代的哪个名人挂上关系?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④“一片冰在玉壶”的意思说::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四、王昌龄在黔城芙蓉楼碑廊上的二十九首《王少伯宦楚诗》具体是哪二十九首啊?哪位高手请指点!

“宦楚诗”以送别诗居多,计有《芙蓉楼送辛渐》、《送程六》、《送柴御史》、《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送李擢游江东》、《留别司马太守》、《卢溪别人》、《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留别武陵刘丞》、《别刘》、《送胡大》、《送谭八之桂林》、《送魏二》、《送薛大赴安陆》、《送万大归长沙》、《送高三之桂林》、《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巴陵别刘处士》、《送姚司法归吴》,只找了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龙标芙蓉楼,座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

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于规嘀,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诗人死后,他在龙标的遗迹因年久失修,毁于兵火。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消,”遂建楼纪念。

清乾隆四年(1775年),知县叶楚麟于城东门外建“芙蓉亭”,以为纪念。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辟地作园。正者为楼,高者为亭,拱而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宝,并缭以长坦,因以石阑。主楼上的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雅韵犹存,楼后正中一池,亦名“芙蓉池”,中蹲怪石,柑桔、石榴并植岩上。相传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风箫”的美好传说。池后为“半月亭”,左五十步则为“耸翠楼”、“三角亭”,右数步高阜间的梧桐绿荫下,“玉壶亭”掩映其间。

清道光十九年(1839),丁酉,黔阳知县龙光甸复修芙蓉楼,于重九日落成。龙光甸与其子龙启瑞(辛丑状元)、教谕黄本骥新修芙蓉楼碑廊。黄本骥四出收罗古代名人书法作品,汇辑芙蓉楼碑廊。至今上面还刻有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等历史名人手迹。同时三人从《全唐诗》里选录王昌龄宦楚诗二十九首,由龙启瑞编次,龙光甸撰《王少伯宦楚诗跋》,刊刻《王少伯宦楚诗》於芙蓉楼碑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合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形镌石,仍竖亭间。园南,碑廊横列,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等历史名人脾刻镌石八十余方。河边梅花石畔建有“送客亭”。

民国十四年黔阳县县长张其雄重修,并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撰《芙蓉楼记》。

一九五六年六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芙蓉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九年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芙蓉楼”进行复修、维修,并扩建了芙蓉楼西园修建了根雕陈列室,陈列有一直径1.98米,高1.54米,总重约800公斤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二零零二年,公布“芙蓉楼”为第二批国家AA级旅游区。

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

附录:清朝道光黔阳知县龙光甸撰《王少伯宦楚诗跋》

唐诗人王少伯以相如题桂之才,抱贾傅怀沙之恨。初由秘书而尉汜水,枳棘空有鸾栖;复自金陵而谪龙标,雪泥偶经鸿踏。从来迁客不废啸歌,自古逐臣偏工怨诽。盼雁影于衡阳烟外,人远长安;听猿声于湘浦月中,梦怀乡国。况橙黄橘绿,一年多好景之时;芷白兰香,三楚本骚人之地。宜其艳分屈宋,挥毫而珠玉随风;秀挹沅湘,落纸而云山增色者矣。

无如劫灰久冷,断偈难寻。访送客之江楼,朱阑藓没;问乞诗于蛮洞,锦字烟销。夫客到孤山,问讯逋翁之遗稿;人登岘首,摩挲叔子之穹碑。今无以传,后将何述?

爰检全唐之集,摘录尉楚之诗。川原则信而可征;情事则慨焉如见。东方朔哀时命,不无落拓之怀;陶渊明赋归去来,大有逍遥之致。

高楼既筑,泐石斯镌。匪存一邑之风骚,更助千秋之凭吊。庶使贞珉耀彩,山巅之明月齐辉;妙墨流香,江上之芙蓉共艳。诵刘梦得竹枝之调,雅韵犹留;登白太傅琵琶之亭,流风未坠。聊存梗概,敢云探得骊珠;用志遗踪,亦愧窥同豹管。

道光十有九年岁次己亥重阳日

知黔阳县事 桂林龙光甸撰

男启瑞编次并书

附录:民国黔阳县长张其雄撰《芙蓉楼记》(三角亭碑刻)

尝诵习王少伯氏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芬芳悱恻,情溢乎词,足以想见其人之清标高致,寄托遥思,而诗意之幽邈,景物之流连,更足以仿佛之。

岁乙亥,余督政西来,兼承乏黔阳县事。采风问俗,寓于游观。城之西隅,背郭临流,有楼耸出,名曰芙蓉。

越明年,民庆丰穰,以恬以熙。莅政遐余,登斯楼而起怀古之思。慨其剥蚀欹倾,日就芜废,佥议重葺,以复遗址。而志籍考释,每多假借附会,传说纷呶。故于兴废举坠之时,征引故实,一为之辨识焉。

考《大清一统志》:梁置龙~县,因山而名,~释为林柱之属,盖状其山之势。至唐始去刀为标。今,龙标山踞黔阳东城内,建制沿革,固可溯也。

少伯于唐开元间,以汜水尉左迁龙标尉。李太白遥寄以诗,即景怀人,互见于歌咏。於是,山林晦s之迹,因诗人之阐发而始明;摭拾遗踪,于是,可据。

芙蓉楼之在县境,志承纪载,不言其处所。清乾隆四十年,叶令梦麟,于东城外建亭,仍其名。嘉庆廿年,曾令钰西城外香炉岩创建为楼。道光十九年,龙令光甸重修之。历有诗文镌后纪盛,即今楼也。

或谓芙蓉楼在京口,与万岁楼相对,建于晋刺史王恭。则楼之在京口者,不始少伯,独因少伯之诗而益彰,其说近是。苟因其境地之悬绝,并断摘其诗章,殊不知风人之抒写心声,有构思幽妙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岂得牵附俗说于迹象间求之。抑有谓金鳌山多橘柚,旧有楼曰临江,少伯日登临之,赋诗自娱,命苍头拾败叶为饮,则金鳌龙标间自有楼在,是又稗史之纪说,更不假托芙蓉之名称。综错前言,黔阳实古之龙标,即为少伯迁谪之所,又复奚疑?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少伯以中秘声华,诗名藉甚,远谪异域,往古同悲。乡先辈及宦游斯地者,览物兴慨,重为建楼纪胜,诵其诗而仪其人,固不必睹遗址故物而同为骋病I臀銎嬉桑蹿蓟牛┭鲇钪妫纱蠊郏趾伪亟锝锶挥谖馔烦玻狭亢聊┰眨∷骨О倌旰螅淞鞣缬嘣希馊幌蚰剑灰月盎模ㄚ+最)而为造物所啬。人心之感动,历久不变、望古遥集,创复巨规,故使斯楼之存也,不徒结想于荒躅,仍具独造之匠心。

文献考证,永为不泯。爰于丹(C)驳w,及时修葺,质疑辨始,聊至景行,至重修之事,回各别系以文同树于古。后之览者,当知所兴起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